1楼
- 冰山一角
- 2024/4/24 10:29:20
越剧《新龙门客栈》愈加火爆!
自去年3月首演以来,该剧已连演百余场,场场爆满。“君霄组合场”几乎秒售罄。抖音平台开启全程付费直播,直播间观看次数激增至925万,近4000名观众留下了超过1.4万条评论。
这股风潮延续至今,陈丽君受邀拍摄时尚大片,参加爆款综艺《乘风2024》,粉丝根据其行程接机、护送、应援,俨然内娱顶流艺人的待遇;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来济上演《陈三两》,全国各地粉丝奔赴而来,开演前排起长队与李云霄人形立牌合照,谢幕时尖叫、掌声震耳欲聋……这让人不禁惊叹,如今戏曲圈竟然也能和饭圈有了交集。而此番现象级的传统文化和粉丝文化的碰撞,也让人生发出不少思考——
人保戏?戏保人?
与其说“爆红”,不如说越剧乃至传统戏曲艺术“厚积薄发”更为妥帖。而触发这一爆点的,是《新龙门客栈》这出革新剧目。
初始路径有点“戏保人”的意思。《新龙门客栈》舞美精致、别出心裁。大门一开,演员借助后方通道穿过观众席走上前台,与观众距离拉近到半米之内,其一颦一笑、呼吸气口都近在咫尺;纱幕、烟雾拉满大漠寂寥的氛围感,楼台、桌凳、酒坛,增加了叙事空间的层次,客栈里你方唱罢我登场,美感与张力兼具。这个过程中,观众入戏迅速,观演互动通畅,尽享沉浸其间、身临其境的痛快。所有的元素都新意十足,这让《新龙门客栈》流量体质明显,精准地唤醒了年轻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基因。
该剧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是其能够破圈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在《新龙门客栈》里,无论角色设定、唱腔设计、表演程式还是服装造型,陈丽君塑造的宦官贾廷都极为讲究,特别是没有帽檐的纱帽非常贴合陈丽君小巧的头型,也将小脸的优势放大,又因贾廷的身份,化妆师用上挑的眉形替代了原本传统小生的刀眉,这也更大程度上凸显了陈丽君扮相上的棱角分明与剑眉星目,由此圈粉无数。剧中有的动作是茅威涛在看了韩剧《成均馆的绯闻》中宋仲基的表演之后,为陈丽君特别设计的。特别是那扇子下的邪魅一笑,有股孤傲的英气萌发。剧作上演后,这一细节果然大获成功,好评如潮。
此外,女子越剧以《新龙门客栈》这个载体出圈,跟社会的发展、女性的觉醒息息相关。而这似乎也与历史遥相呼应。1923年7月,第一个越剧女子科班在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创办,短时间内便迅速崛起,广受欢迎。她们的行腔走韵,举手投足,尽展江南婉约风度。与此同时,越剧艺术家更以极大的艺术热忱和才华塑造出一大批经典的戏剧形象,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性美、古韵美、生活美。特别是越剧女小生的角色演绎,审美魅力独具,不仅不让观众出戏还能收获意外之喜和独到的感悟。“我从女性的目光审视男性,再用女性的身体去塑造男性,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东方神韵的魅力。”茅威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传统戏曲和饭圈,谁在适应谁?
戏曲演员成顶流,近些年的确是头一次。君霄二人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应援热潮,似乎与德云社带动的粉丝文化有着相近的萌发路径。在保守、有矩、带着矜持的传统文化世界,海量的粉丝猛然闯入,给文化消费场域带来了诸多冲击和变化。综艺节目录制现场,歌手韩红惊讶“之前从没见过戏曲演员能在现场与观众递麦互动”;张云雷、秦霄贤的相声专场,观众看台荧光棒闪亮成片,连郭德纲都感叹,相声圈之前哪见过这……这样的喧闹乃至炸裂,常给人特别是老戏迷、老曲艺迷不真实、格格不入之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质疑到好奇、再到成为粉丝。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现象的确给内地戏曲市场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也表明传统戏曲曲艺营销宣发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古老的艺术可以有更多流量、票房的野心:瞄准年轻群体,打造独具特色的粉丝文化,能够吸引他们对传统文化多多亲近。
面对泼天的流量,传统戏曲人显然在适应。饭圈携带着极大的热情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显得特别主动。我们透过君霄CP粉的形成,可见一斑——
《新龙门客栈》返场环节,金镶玉(李云霄饰)勾脚佯踢,贾廷随即嘴角上翘,眼神微微低垂,掺杂着窃喜的得意;金镶玉勾住贾廷脖子,贾廷顺势搂腰转圈圈,顿时男友力爆棚……这些片段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君霄二人因此收获了一众“迷妹”。从剧情演绎的角度看,李云霄将传统意义上顾盼生姿的风情表现得极为到位,陈丽君饰演的男性角色只有风流倜傥,毫无油腻痕迹。两人配合默契,举止亲密,眼神拉丝。由此,嗑糖者越聚越多。再深挖,二人原来就是一直搭戏,梁祝、宝黛等演得均到位出彩,这下子更让拥趸坚信“君不离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开启全国巡演后,特别是有两人搭戏的演出,《陈三两》《何文秀》《五女拜寿》《梁祝》,场场秒空,全国也都掀起了一股新的越剧热;互联网上,两人戏台上、生活里的各种互动片段,动辄点赞破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股越剧新热潮,有点“人保戏”意思了。
饭圈文化带来了票房和流量,但在传统文化面前,还是显得有些强势。唯粉之间、唯粉与CP粉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此外,代拍、撕番、私闯演员住宅的事情也冒了出来。这类行为还造成越剧观众与粉丝之间的不适。有一次,李云霄下班后给粉丝签名,有位粉丝直接来了一句“谢谢嫂子”,让李云霄有些无奈。这种超出表演舞台之外的围堵、追星不免让人尴尬。
以陈丽君、李云霄粉丝为代表的庞大粉丝群看起来颇具规模,但一些女孩直言,她们不在乎剧目是什么,剧情是什么,只要是这两人演,就追就迷就是好。这是否是一种舍本逐末?当热度随着时间逐渐散去,留给越剧本身的是什么,这或许需要进一步理性的沉淀和观察。
破圈靠运气还是靠底气?
其实,戏曲界本来就是最早的“娱乐圈”。只不过那时,角儿的追随者不叫“粉丝”,而叫戏迷。名伶登台一亮相,也是收获欢呼连连。彼时,梅兰芳的粉丝就被称为“梅党”。《旧京伶界漫谈》讲到,“迷党们搜肠刮肚,罗尽世间妙美之词,著文、作诗、集册、题匾……角儿一下台,捧角儿者全体离席。在他们眼里只有心仪的角儿,若是多瞧了别人一眼,就好比烈女失身,罪莫大焉。”而痴迷“冬皇”孟小冬的戏迷也着实疯狂,甚至还闹出了血案。
越剧曾经的岁月同样耀眼。“越剧十姐妹”是曾经的顶流,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有人给她们写过上千封信,表达仰慕之情。后来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都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影响力。《五女拜寿》也让茅威涛、何赛飞等越剧“五朵金花”为全国观众熟知……如今,越剧又有了新爱豆,又有了新的戏迷群体为之着迷。这是一种流行文化的回潮,历史似乎也完成了一次复古、闭环。
不能否认,君霄二人的走红,是互联网文化繁荣后带来的惊喜效应。人们依旧呼唤好戏、好演员,青年对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依旧怀揣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粉丝文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如何更好地利用粉丝文化为戏曲艺术造势、获得市场的关注,是戏曲界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戏曲界需不需要明星化的演员?可不可以“造星”并运作更精细更有创意的粉丝活动?这牵涉的就是一个传统戏曲推广、营销、宣发的系统化问题,这项工作甚至与剧作创排同样重要。可以想见,运作好它,最终实现用精品扩大真戏迷的基数,一定是一个漫长过程,值得更多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